田中一光在很多人脑海里是一张海报,用十二个原色的方形、圆形、三角构成的歌舞伎。一提起他,我们总是“知道,知道,就那个……”,借用下原研哉的概念,出版这本书的初衷,我想也是对田中一光的“Exformation”——让已知未知。如果要用一句话去总结田中一光作为设计师的一生,那就是以设计的理想促成理想的设计,这两个“理想”间的距离,度量着田中一光的努力。而这些努力,就生动地呈现在了本书中。
书中的六十多篇文章均选自田中一光的三本文集:《设计的工作台》、《设计的周围》、《设计的前后左右》,不懂日文的我不知道第二本和第三本文集题目为何如此雷同,而此本在大陆首发的文集,重新整理后的思路非常清晰:田中一光详述自己设计的构想、工作的细节以及探讨设计成长的土壤。作为一位设计师的田中光芒万丈,而作为一个在战后自觉反省民族出路,探究生活本质的普通日本人,田中一光饱含深情,血肉丰满。他永远躲在自己作品背后,同欢呼喝彩保持着必要的距离,享受孤寥的精神之旅,做自己的大师。
一直在思考为何有关日本设计的书籍近年在国内如此受欢迎,而在此书中我似乎离答案又近了一步。因为它展现的是以田中一光为代表的战后第一代日本设计师,伴随时代变迁和发展不断实践与思考设计的本质,以期更准确地把握人类自身价值和生活观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根植于现代设计中的理想基因被再次唤醒。一个错位的对应,现在的中国正如六七十年代的日本——都是世界工厂,我们看着日本从阵痛中走过,欣然发现他们自信地走出了一条不卑不亢的设计之路。骨子里对细节和质感的偏执;因为资源的匮乏和人口比例的失调所引发的忧患意识;消费文化的白热化发展导致的市场极度细分,这些日本的特殊性所衍生的设计特质给国人探寻当下和未来自己的设计道路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与引导。这些全仰赖于那被拉斯金和莫里斯孕育的,被包豪斯襁褓捂暖的设计的理想,再直白一点:竭尽心力,为了生活更好。